印地语简介

发布者:李卫峰发布时间:2023-05-08浏览次数:364

提到印度老一辈的人可能首先想到唐僧西天取经和租借的印度巡捕,中年人可能想到印度电影和印度舞,年轻人可能想到印度飞饼、瑜伽或者金砖四国。确实对国人而言,印度是个一言难尽的国家,更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重视研究的南方邻国。

公元前3300年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使印度同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一起被列为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大部分印度半岛。之后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瓦解后,突厥化的蒙古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蒙兀儿帝国,并几乎统一了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15世纪末起,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纷纷渡海东来,积极在印度开辟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47年,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巴分治,印度共和国遂宣告成立。

印度按面积排名世界第七,人口位列世界第二且人口结构十分年轻,劳动力优势明显。印度的资源矿产也十分丰富,云母储量世界第一,铁矿石居世界第四,煤炭储量世界第四。印度国土虽然不到中国一半,但耕地面积约1.6亿公顷,排名世界第一。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在印度作为两种官方语言之一流传十分广泛(当然如果不学习印地语,国人很难理解Indilish),这使得印度企业在国际化上很占优势。因此印度在经济发展上的后劲很大。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报告,印度的GDP按平均购买力计算,在2011年排在美、中、日之后,德国之前,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中印同属金砖国家,两国的快速发展,意味着亚洲世纪的到来,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双引擎。西方和日本的媒体纷纷讨论起龙、象两国崛起对世界新秩序的影响。

目前中印贸易的三分之二是在以上海为龙头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的。随着这些地区同印度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与日俱增,印度的各类驻沪机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有100多家印度著名公司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或者分公司。到印度投资的中国企业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电气集团,他们主要致力于电力设施方面的建设,上海城建集团则从事新德里的城市建设和其他邦的城市规划,而中信公司则专注于矿产业的投资。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两国自1950年建交以来,积极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50年代两国曾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崛起的中印两国需要有更好的相互理解。

中国和印度是几乎对等的文化体,汉学和印度学在西方和日本也是几乎对等的学科。印度人种和宗教繁多,文化昌盛。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可以称为人类共有的瑰宝。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包括大量的梵书、经书、奥义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此外,它还包括大量的语法书、寓言故事集,以及医学、自然科学、文艺理论等著作。佛教大乘的经典大部分也是用梵语写成的。

印度次大陆各种文字以及泰文、缅甸文、柬埔寨文、傣文、藏文、老挝文、僧伽罗文等文字都滥觞于印度的天城体字母。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梵语文学作品引起了欧洲学者的注意,他们发现了梵语和欧洲语言的相似之处,进而发展出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又促成了德国学者称之为比较文学史的学科。由后者又衍变出现在几乎风靡世界的比较文学。

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印度传来的佛教已经被汉化吸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你比较一下印度的梵文字母表和日语五十音图,就能发现其中排列有相似之处,原因是假名创立受中国音韵学影响,而中国音韵学又是在古印度语言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孙悟空的形象源自印度神猴哈努曼。阿拉伯数字最早也起源于印度。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中论及:中国早就知道甘蔗,而且甘蔗制糖技术也早就有所发展,但不如印度制的糖好,于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到印度去学习制糖技术。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色味愈西域远甚”。这样,白糖又输入印度。因此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

印度人种多,语种也多。这些语言主要分属于两大语系:印欧语系的印度-雅利安语支(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和达罗毗荼语系(使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2%),此外还有部分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和南亚语系扪达语族,以及其他一些孤立语言。印度主要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第二官方语言为英语,印度宪法规定“联邦官方语言为使用天城体字母的印地语”。

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1965年成为印度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官方语言,英语作为补充工作语言继续使用。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合称印度斯坦语)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天城体字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的梵语借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多一些。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也是印度中央政府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英语为第二附加官方语言),印地语同时也是斐济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也通行印地语。全世界有4.8亿多人口以印地语为母语。虽然英语在印度很流行,尤其在上层社会,但印度人的英语带有浓厚的口音和较多印地语借词,被称为Indilish。想要流利地和印度人沟通,想要真正研究现代印度,那么印地语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印地语(हिन्दी),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巴基斯坦国语)合称印度斯坦语,二者除文字和词汇的差异(前者用天城文字母、多梵语借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语法几乎完全相同。从使用人口的角度,印度斯坦语是世界上第四大语言。宝莱坞电影工业基地的大部分电影使用印地语。

天城体(देवनागरी)是元音附标书写系统,每个字母表示一个辅音,并承载固有元音अ/ə/。与其他元音拼合或去掉元音时,辅音的字母会有写法变化:辅音丛需合写、除固有元音外的元音在和辅音拼合时写为元音符号(मात्रा)、没有辅音的元音位于词首或其他元音后时写成完整的字母、词尾的辅音标记去元音符号(हलन्त去除固有元音。文字从左向右书写,由顶杠把字母连接起来。

印地语是SOV(主语—宾语—动词)语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末。句中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前,定语形容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名词前,副词位于其所修饰的形容词前,否定标记和疑问词在动词前,助动词总是在主动词之后。

印地语没有定冠词。名词分阴阳性、单复数和三个格(直接格、间接格、呼格),名词在句中的关系通常由后置词表示。代词不区分阴阳性,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为指示代词,第二人称代词有三级敬语。动词有三种体:惯常体(未完成体)、进行体(连续体)和完成体,通常通过动词होना(“是”)的变化辅助表示时态。印地语有四种简单时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假定式)和虚拟式。动词变位展示主语的性、数和人称。主语无后置词,则动词与主语的人称、数和性保持一致;否则,则须与无后置词的宾语性、数一致;主、宾语均有后置词,则动词不一致于二者。

尽管复杂,印度语语法相当规范,带有相对有限的不规则性。印地语标点使用西方的逗号、感叹号和问号。句末有时用句号,传统的।“完全停顿”(पूर्ण विराम)仍在使用。

印度学和当代印度研究在中国还亟需发展。在学习印地语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印度典籍做文化研究或者以当代印度为研究对象做区域研究。